今日,中国移动公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,实现营运收入 5438 亿元上升浪,其中通信服务收入为 4670 亿元,同比增长 0.7%;股东应占利润为 842 亿元,同比增长 5.0%。
以上半年 181 天来计算,中国移动每日净利润就达到 4.65 亿元。
从细分市场来看,公司上半年个人市场收入 2447 亿元,移动客户规模达 10.05 亿户,其中 5G 网络客户达到 5.99 亿户,净增 4691 万户,渗透率提升至 59.6%;移动 ARPU(每用户平均收入)为人民币 49.5 元,保持行业领先水平。
家庭市场收入 750 亿元,同比增长 7.4%,千兆宽带客户达 1.09 亿户,FTTR(光纤到房间)客户同比增长 264%。家庭客户综合ARPU达到人民币 44.4 元,同比增长 2.3%。
综上,中国移动在 2025 年上半年实现了稳定的财务增长,个人市场和家庭市场的用户规模有所提升,特别是在 5G 网络和千兆宽带的用户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在业绩说明会上,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,今年上半年,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诸多压力挑战,中国移动实现经营业绩稳健增长。同时,也看到下半年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:通信服务收入增长进一步放缓,营收甚至出现负增长,个人市场和ARPU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。
他提到,传统通信需求趋于饱和,人口红利渐趋于消退,14 亿人口下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8亿,话音、短信持续负增长,流量处于平稳增长期;新型信息服务还在培育和发展期,比如 AI,要带来收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;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,大流量数据卡、低价数据卡网上销售的很多,携号转网本来是为了改善服务、让客户有选择权,现在反而演变成恶性竞争的手段,不合规、不正当竞争很多出现在携号转网上。
从移动高管的这几句话中,网友解读出“电信、联通、广电等运营商给转网用户办低价大流量套餐,导致移动收入损失较大”的信息。
携号转网服务是 2019 年 12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通信服务政策,允许用户在不更换手机号码的情况下,从一家电信运营商转至另一家,并享受新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和资费。
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,无疑是通信行业的一次革新上升浪,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,倒逼运营商提升服务质量、降低资费、增加透明度,从而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。
2020 年底时,携号转网用户总数为 1700 万;到 2021 年第一季度,这个数字增加至 2600 万,单季度增加 900 万。 再到 2022 年第一季度,办理携号转网的用户数已累计达到 5700 万。一年间增加了 3100 万,这显示出消费者对自由选择运营商的需求日益增长。
然而,在携号转网实施的过程中,却逐渐出现了与初衷偏离的现象。
一方面,部分运营商通过代客投诉、虚假宣传等违规方式诱导用户转网,例如利用低价数据卡、大流量卡、免费赠流量等促销吸引用户,实际服务体验与宣传不符。
另一方面,部分地区运营商为留住用户采取极端措施,例如降低套餐资费、捆绑合约、限制服务功能等,导致用户实际体验恶化。有用户反馈转网后出现信号弱、网络加载慢等问题。
图源知乎用户@自主自在
近期,内蒙古新闻网发文称陆续接到新闻线索:有人以低价资费、礼品为诱惑,上门办理“携号转网”服务,通信运营商之间互相争夺用户,导致市场混乱,新老用户之间资费差异较大。
内蒙古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携号转网是一项惠民服务举措,不应该作为业务竞争的手段。利用携号转网政策进行市场竞争,扰乱市场秩序,是违规行为,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将坚决予以整治。”
中国移动高管关于“携号转网演变成恶性竞争手段”的言论,反映了当前通信行业存量市场竞争的严峻现实。
全国移动用户已超18亿,相比之下人口仅14亿,市场完全饱和。用户转网仅带来运营商间的份额转移,未创造增量收入,反而因低价竞争拉低行业整体ARPU值。传统业务饱和下,低价卡、转网乱象成新的挑战。
值得一提的是,资费水平差异是影响用户携号转网的首要因素。2024年通信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,72.3%的携号转网用户将“降低通信费用”列为首要考虑因素。
三大运营商之间的资费差异主要体现在套餐设计、流量单价和附加权益上。整体上看,中国移动的套餐价格、流量单价和套餐外费用相对较高。
在移动高管此番言论下,不少网友吐槽“自己套餐这么贵,却说人家恶意竞争”。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正是因为移动的资费套餐昂贵,才不得不转网到其他运营商。
近年来,电话套餐资费不透明、套餐退订难、套餐种类繁多难以理解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手机用户。
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引导基础电信企业推出简洁资费套餐、确立“携号转网”服务原则以及确保“套餐透明、选择明确、使用放心”等。如工信部在今年4月启动了电信业务“明白办、放心用”行动,各地通信管理局正积极全面落实。
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也对此进行了积极响应,并相继发布了服务承诺,将为消费者提供精简套餐,让服务透明。
此次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,是对用户长期诉求的积极回应,但具体效果尚需观察。期待运营商们继续依据相关规定,持续改进服务,真正实现“清单式”公示,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、透明的通信服务市场环境。
编辑:cc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